土地与房价的三重关系只有土地财政会推高房价
1234下一页
楼市大调整态势下,狂飙猛进的房价放缓了脚步。
众说纷纭的楼市中,有一种观点认为,“面包”价格的高昂源于“面粉”价格的飙升,要想根本上解决房地产市场的问题,必须改革现有的一系列土地管理制度。否则,现有政策退出后,房价将会迎来暴涨。
作为土地有偿使用制度的关键环节,招拍挂制度到底在房地产市场上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?是不是真的到了大步改革关口?而与此密切相关的“土地财政”会不会成为未来房价暴涨的隐患?18亿亩耕地保护政策是房价居高不下的根源吗?记者进行了调查。
1、耕地保护会不会推高房价?
不管耕地如何紧缺,居民正常的居住用地的供地计划都得到优先安排。长期看,如果建设用地减少,可能会在一定程度影响房价,但至少是几十年后的事
有一种观点认为,坚守18亿亩耕地保护红线,会让土地供应偏紧、地价偏高,自然会推高房价。
18亿亩耕地保护政策会不会推升房价?
“可以肯定地说,耕地保护政策既不是限制城市发展的红线,也不是推涨房价的动因。”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王小映说,18亿亩耕地保护政策不是拍脑袋想出来的,是经过科学测算的。守住这条红线,最重要的原因是要确保中国的粮食安全。中国人口这么多,粮食必须立足于自给。
而据一些农业专家估算,实际上,即便确实保住18亿亩耕地,按照目前粮食生产增长趋势分析,到2020年保证95%的自给率,形势也很严峻,必须在农业增产技术上有重大突破。
“即使在保护18亿亩耕地红线高压下,仍有大量的违法用地,况且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占地130多平方米,而国际上才80多平方米,现在中国需要的不是占用农民的耕地,而是需要提高土地利用效率。”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研究员袁崇法说,“近几年住宅用地供应总量充足,事实上,不管耕地如何紧缺,居民正常的居住用地的供地计划都得到了优先安排,每年还在增加。同时也考虑了今后若干年的需求,到2020年预留了8亿多人进入城市和小城镇的用地空间。”
1234下一页